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四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直至元朝建立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对地方管理方面,罗马帝国与元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分析指出罗马帝国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和元朝行省制度在当时起到哪些作用?对后世影响如何?

 

(1)相似之处:都通过征服战争后设立帝国;都实行行省制; (2)主要区别: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元朝法律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他们在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 (3)作用:罗马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影响:罗马法是西方近代法律的渊源;行省制为中国后世所沿用。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二者的背景予以考虑,其不同从二者的职权范围角度分析,罗马帝国行省掌握大权,而元朝行省受到中央的制约;二者的作用根据课本表述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中可以知道二者的相似之处;从二者的发展历史上角度看都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区别结合不同背景角度分析,万民法适合其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元朝是其民族政策的需要。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罗马法是西方近代法律的渊源;行省制为中国后世所沿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柳宗元《封建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理解黄宗羲的观点?

 

查看答案

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

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 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B. 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C. 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D. 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查看答案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查看答案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

A. 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B.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 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