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柳宗元《封建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理解黄宗羲的观点?
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
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 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B. 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C. 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D. 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
A. 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B.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 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