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反映出
A.“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C.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①联合国 ②世界银行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④关贸总协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支撑“二战”后世界经贸和金融关系的三支柱不包括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盟
同学们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以下图片。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 两级格局的解体
B. 欧盟成立
C. 科技革命
D. 经济全球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荷兰)费表请朝贡,(礼)部(初)议五年一贡,(皇帝下)诏改八年一贡,以示柔远。十八年,郑成功攻台湾,逐和兰(荷兰,下同)而取其地,诏徙沿海居民,严海禁。康熙二年夏六月,和人(荷兰人)始由广东入贡:刀剑八(柄),皆可屈伸;马四(匹),风膺鹤胫,能迅走。二十二年(1683年),和兰以助剿郑氏功,首请开海禁市,许之。乾隆元年冬十月,减和兰额。初,和兰通商粤省,納税甚轻,后另抽加一税。
——《清史稿》
材料二
他(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印尼总督简·皮特斯佐思·科思)在任职期间(1618-1629)把葡萄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赶走,并使其后任们绝够将葡葡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科恩也骚扰美国人,阻止他们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渗透,迫使他们退回到自己在印度的据点。同样重要的是,科恩还培养和发展了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使亚洲间的贸易量远远大于绕好望角到欧洲的贸易量。那时以前,葡萄牙人已参与这一贸易,然而,科恩大大深入一步,他在“福摩萨”(台湾)建立一个基地,从那里控制了前往中国、日本和东印度群岛的商业航线。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对荷兰殖民者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荷兰在亚洲的殖民活动,并辩证地分析这些殖民活动的历史影响。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的商人行会出现于9世纪,市场狭小并具有地方性,……早期的城市经济需要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行会由此产生。12、13世纪时,意大利和英国的行会已相当发达。……从13世纪后期开始,手工业者的人数和力量不断扩大,逐渐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分离,手工业行会逐渐取代商人行会成为行会的主体。商人通过市政当局干预行会,包买商逐渐支配了农村家庭手工业,为手工业工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西欧行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城市的经济生活,有权讨论并决定重大问题。有些城市行会组织发展为城市联盟,以团体名义向国王请求给予垄断贸易的特权。
——摘编自代轩宇《西欧行会组织的发展与演进》
材料二:中国行会有中国的特色,这些组织都是奉政府之命成立。它是在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宗法等级极其森严和富商大贾畸形膨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即使非完全同样,几乎也都是在早期出现,它们互相保护和互为保证。商业行会组织占有主导地位,是当时工商不分的表现。……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行会日趋没落。
——摘编自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材料三:商会是中国近代以商人为主体的最为普遍的资产阶级社团,……在市政建设、民政管理、公监事业管理、社会治安乃至工商、文教、卫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言权。1905年,中国第一个由商人自己组织的商会——上海商务总会召开各业商董大会,声援“抵制美货运动”。1907年,上海商务总会提出了筹办华商联合会和中国华商银行的动议。在1909年的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中,华商联合会办事处即承担了动员和组织海内外华商参加这一政治运动的重任。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行会与中国传统行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商会与传统行会相比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