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选修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皇后卫...

【历史一选修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皇后卫子夫的外甥)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北击匈奴。他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故屡立战功。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皆加官为大司马,管理军事行政事务。

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霍仲孺的私生子。其父未曾尽过一天当父亲的责任。霍去病却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李敢,李广之子,李广因卫青而死)乃击伤大将军。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汉武帝为他隐瞒了此事。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公元前117年,卒,年仅24岁。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霍去病得到重用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霍去病。

 

(1)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匈奴威胁;与汉武帝的亲戚关系;霍去病卓越的军事才能。 (2)勇而有谋;忠于国家;重视孝道,维护亲族。恃宠而骄;不关心士兵。 【解析】本题考查霍去病。注重学生材料的概括和归纳能力。(1)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汉武帝”“北击匈奴”,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扫除北方匈奴的威胁;材料中提到“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体现与汉武帝的亲戚关系;材料中“他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体现了霍去病卓越的军事才能。 (2)依据材料评价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体现忠于国家;“霍去病却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体现重视孝道,维护亲族;材料“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体现了他恃宠而骄;“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体现了他不关心士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发展壮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A. 民主政治利于公民思想自由

B. 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C. 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D. 城邦制度日渐衰落

 

查看答案

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

A. 盟旗制度的建立

B. 明成祖迁都北京

C. 岭北行省的设立

D. 金瓶掣签制完善

 

查看答案

汉字传入日本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官方文字在使用。明治维新时,日本大举引进西学,围绕汉字出现存废之争。1945年,日本战败后,主持战后对日改造的美国人建议日本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该建议的直接动机是

A. 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

B. 意图孤立打压中国

C. 清算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

D. 控制日本人的思想

 

查看答案

恩格斯说:“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恩格斯所评价的学说

A.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B. 引发了天文学革命

C. 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D.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查看答案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有关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赵匡胤劝守信等部将“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

B. 宴会次日,赵匡胤等部将“皆称疾,请解军权。上许之”

C. 几个朝中大将唯命交权主要迫于赵匡胤已牢控中央禁军

D. 赵匡胤使用和平手段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