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60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

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60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

A. 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B. 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D. 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 【解析】考查知识的迁移对比综合能力。题目“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的信息,意图是要求从这个角度回答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共同点。自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制度、思想的先进思想文化。以上各政治派别,虽对西学的内涵理解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的学习态度都有利西学的传播,故C正确;A、D项不符材料中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B不符地主阶级抵抗派史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中写道:有关西方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年代和80年代称为洋务西学,在90年代就称为新学’”,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清政府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发展

B. 中国人从鄙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D. 中国与西方关系由对抗到和解

 

查看答案

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查看答案

青年胡嗣穈在某书中看到“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话,想到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此后便将“适之”作为自己的表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胡嗣穈改名主要归因于

A. 魏源《海国图志》的启迪    B.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的影响

C. 严复翻译的进化论的影响    D. 孙中山民主革命的鼓噪

 

查看答案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查看答案

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该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天演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