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是万物的尺度,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神是不存在的,人是万物的主宰和中心 B...

人是万物的尺度,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神是不存在的,人是万物的主宰和中心

B. 由人所制定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D. 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

 

C 【解析】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故答案为C项。这一观点没有涉及神的存在与否,排除A项;这种观点认为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是相对的,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智者学派研究的主题是

A.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B. 研究事物客观的本质

C. 研究“神”的本质    D. 研究人类社会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既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纯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的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的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1875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其中就有“侮辱官吏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19世纪末,当权者吸收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达3.4万人。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1936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不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

——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

⑴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1941年6月,丘吉尔政府组成一个有12个部参加的委员会,在牛津大学贝弗里奇教授的领导下,调查现存的国民社会保险方案及其有关的服务措施并提出建议。1942年12月,该委员会提出正式报告,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认为,社会保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只有在个人与国家合作下才能完成。在1945年7月的大选中,工党大获全胜,艾德礼出任首相。开始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政府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法》《新国民保险法》《国民救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等。到1948年,艾德礼宣称英国已经是福利国家。战后的历届政府都不断制定各种法律,完善和改进社会保障体系。单就1970--1971年度统计,在英国的财政支出中,住宅、环境服务、科技、保健、个人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共占59.93%。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贝弗里奇报告的内容并指出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贝弗里奇计划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科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與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选择精通“天文、律历、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照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殴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