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要求立法“务求宽简”,所有的死刑案件均需经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官员及尚书九卿合议,反复确认后再“覆奏皇帝”。贞观四年,全国处死刑者仅29人。这反映了当时
A. 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缓和 B. 德主刑辅以德治国的思想
C. 权力制约,中央官制成熟 D. 法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
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南北朝时期,史籍中有关巴蜀豪族称谓的词汇通常有“大姓”、“大族”、“豪族”、“著姓”等等,但隋唐以来,“土豪”、“富室”、“富人”、“田家”等词汇取而代之,特别是中唐以后,这种情况变得尤为常见。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B. 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加大
C. 赋税制度调整加剧了土地兼并
D. 传统宗法血缘组织的弱化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中说:这一制度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靑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开始正式人仕。地方政府的一切官史,几乎全由此項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贵族政府,我们叫做“读书人政府"或“士人政府”。文中“正式人仕”要经过以下谁的推选
A. 三公
B. 宰相
C. 郡守
D. 刺史
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 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 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 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 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