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海上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上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与外界交通最重要的路线共七条,“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其中,五条为陆路,只有两条为海路。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政权割据与战火连绵使陆上的交通受到阻塞,而且,全国经济中心向南迁移,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有些物种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甚至为那里的人口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印第安文明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农作物的培育。他们培育出来的玉米、西红柿、甘薯、南瓜、菜豆、马铃薯、辣椒、花生、向日葵等作物,后来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融合之中,西方现代文明茁壮成长为真正其有世界性的文明。

——摘编自《地理大发现探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开辟的新航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影响方面的本质区别。

 

(1)区别:唐代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或海上丝绸之路占次要地位);宋代成为对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或占主要地位)。 简析:对宋代来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市舶司制度的逐渐完善;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世界来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近代社会的转型;加强了中西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外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2)作用:促进了物种的传播与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促进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融;为欧洲资本主义拓展了海外市场。 本质区别:前者促进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后者没有;前者加剧了殖民掠夺或殖民扩张,后者促进了友好交往。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财政上收入、社会转型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有些物种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甚至为那里的人口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逐条归案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和所学围绕社会转型和殖民扩张来回答本质区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从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到亚洲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

A. 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    B. 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C. 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D. 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查看答案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D.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查看答案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话:“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胆敢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后英国的军事行动(    )

A. 遭到了议会下院的否决    B. 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C. 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D. 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