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代元稹在《织妇词》中写道,“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东家头白双女儿,为...

唐代元稹在《织妇词》中写道,“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说的就是为了不泄露“挑纹”绝活,竟然发生了使两个女儿终老于家不得嫁人的悲剧。“悲剧”的发生反映出该行业

A. 传承的保守性

B. 传承对象为女性

C. 传承的周期长

D. 严格的工艺要求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说的就是为了不泄露“挑纹”绝活,竟然发生了使两个女儿终老于家不得嫁人的悲剧,这表明古代的手工业技艺传承的保守性,A项符合题意;B项传承对象为女性,表述错误;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B. 东汉时期出现的灌钢法提高了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

C. 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D.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影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 商朝

B. 唐朝

C. 南宋

D. 明中叶以后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五大名窑

D.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查看答案

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而北方各地仅占1/4。据此可知,北宋中期

A. 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

B. 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

C. 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

D. 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