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天...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出任建昌县知县,善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有较好的地方管理经验。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庆历五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完成了使命。回朝后,包拯根据自己在辽朝的观察,上疏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

嘉祜七年,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元杂剧《陈州粜米》、小说《三侠五义》等均塑造了其廉洁公正、忠孝节义的形象。

——摘编自《肥东县名人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形象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

 

(1)原因:科举制度的推行;地方工作经验丰富;皇帝信任和朝廷重臣赏识;廉洁公正、德才兼备。 (2)原因:包拯的功绩;皇帝的表彰与百姓对名臣的期待;理学兴起,节义观念的强化;世俗文学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固化。(答对四点,四点以下每点 【解析】(1)据材料“包拯登进士第,出任建昌县知县”、“有较好的地方管理经验”、“仁宗亲临吊唁”、“廉洁公正、忠孝节义”加以归纳即可。 (2)由材料可知包拯为官时功绩突出,据材料“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元杂剧《陈州粜米》、小说《三侠五义》等均塑造了其廉洁公正、忠孝节义的形象。”加以归纳概括可以得出,皇帝的表彰,百姓的拥护和文学艺术的影响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冷战结束前,北约是一个地区性的国家军事集团。其战略目标是“集体防御”,防御范围是在北大西洋盟国领域之内,而且重点是“前沿防御”。1991年至1999年,北约出兵海湾,对波黑进行军事干预,发动科索沃战争,将军事行动扩大到防区之外。1994年,北约在美国的倡议下,提出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陆续有30余个国家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包括原华约和原苏联地区所有国家。一个版图更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更强的北约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9·11”事件发生后,北约认为,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变化,恐怖主义上升为“国家和国际稳定的致命威胁”,是“新世纪最大的安全挑战”。

——摘编自《冷战后北约战略大变》

(1)根据材料,概括北约成立以来战略目标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约战略目标演变的原因。

 

查看答案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以茶易马,已有定制,但长期因循,弊端丛生。诸如私茶盛行,商茶不通,番马不市等。世宗朱厚熄采纳御史建议,加以整饬。嘉靖十五年(1536年)六月,诏令整饬茶马法。规定:“敕洮河等三茶马司,贮茶不得超过两年所需,且限以易马定额。”同时,多开商茶,通行内地,官榷其半以备军饷,严禁在河州、兰州、阶州、岷州等地贩卖,洮州、岷州、河州由边备道督察,临洮、兰州由陇右道分巡,西宁由兵备检核,选官防守,若私茶出境或关隘,失察的以罢黜论,以至处死。于是,少数民族人可按时到指定地点易马,贸易秩序大为改观。

——依据《中华历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世宗茶马法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世宗茶马法改革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与以苏联为首的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获得苏联的经济援助,使新中国顶住了扑面而来的惊涛骇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使中苏关系迅速恶化。1969年甚至挑起了珍宝岛事件,对中国直接施加军事威胁。毛泽东及时调整外交战略,1972年2月实现了尼克松正式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为实现中美建交铺平了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得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的科学论断,从而形成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崭新的时代观。20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格局一夜之间宣告结束。全世界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方向。美国作为冷战的胜利者,并没有认真对待新的世界。而是以胜利者自居,在全世界推行“单边主义”政策。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简溯》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据调查,1927年,上海、武汉、天津、无锡、北京、广州、重庆等几大城市集中了全国近40%的新式工厂。1933年,上海、天津、武汉、无锡、广州、青岛六城市工业生产值占全国69%。上海早期外商及华商企业大多设在黄浦江、苏州河沿江地区,形成杨树浦、南市、曹家渡、闸北4个工业集中区。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工厂10079家,分布在工业区的2263家,占全市工厂22.5%;分布在非工业区的7816家,占77.5%,大量工厂与居民住宅交错在一起,对空气质量影响很大。对于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昏昏沉沉,麻木无知的,恐怕只有我们中国了!”一些专门介绍欧美和日本煤烟防治技术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提

出一些有见地的思想。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污染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英环境治理差异的认识。

 

查看答案

据记载,1987年,苏联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已由1985年的74.8%上升到75.1%,甚至超过了战时1945年74.9%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 保持了与美国争霸的均势

B. 经济决策忽视了具体国情

C. 新思维的改革偏离了方向

D. 所有制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