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三,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1)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危机。②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③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④俄国各阶级和阶层都希望废除农奴制。 (2)诉求:通过变法巩固皇权统治。 (3)影响: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速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中国的戊戌变法尝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未果,却传播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特点: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的能力,概括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农民革命的威胁……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可见俄国社会各阶层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主张废除农奴制。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二明治天皇主张通过变法“大力振兴皇基”;材料三光绪帝也希望变法自强,“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都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 (3)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对本国近代化的重要影响。第二小问从中可以认识到世界各国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宜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材料说明

A. 孙中山已有“五族共和”的思想

B. “排满”始终是民族主义的核心

C.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认识较混乱

D. 孙中山将民族平等与反专制结合

 

查看答案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符合此观点的思想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

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查看答案

《西方文明史》写道:“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形成这一“共识”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 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