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他们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束缚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 (2)贡献: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 评价:士人阶层顺应时代潮流,担当社会责任;学术研究兴趣广泛,积极向西方学习;推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总之,社会剧变孕育士人阶层的责任意识,士人阶层是推动社会变化的动力。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主要突出和出身无关、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士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等方面内容。原因要从分封制度的瓦解、“百家争鸣”的形成、新兴地主重用士等方面分析。 (2)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倡导“中体西用”、宣传维新思想、宣扬实业救国等多方面概括即可,在评价时主要从积极方面进行评价,例如,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动社会进步、对于挽救民族危机起到一定作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下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

年份

参加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

A. 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

B.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

C. 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 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同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A. 社会注意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 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 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 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A. 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 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D.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查看答案

197812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

A. 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B. 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C. 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    D. 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