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登州妇人恶其夫寝陋,夜以刃斮之,伤而不死。狱上,朝议皆当之死,安石独援律辩证之为合从谋杀伤,减二等论。帝从安石说,且著为令。”

南宋的名人陈亮、黄震、胡宏、陈渊、朱熹等,认为王安石尽坏祖宗法度,聚敛、毒民、生事、开边、卒乱天下、骋私意饰奸言,以为违众自用,剥民兴利,斥逐忠贤。

材料二

臣以为,《律疏》假设条例,其於出罪,则当举重以包轻,因盗伤人者斩。尚得免所因之罪,谋杀伤人者绞,绞轻於斩,则其得免所因之罪可知也。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情理轻重,则敕许奏裁。若有司辄得舍法以论罪,则法乱於下,人无所措手足矣。”

——马墙临《文献通考》

20世纪初,梁启超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是中国的克伦威尔。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梁启超《王安石传》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对王安石评价的不同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评价王安石的因素有哪些?

 

(1)贬:王安石干扰司法;为人奸诈;王安石变法破坏祖宗法度、聚敛钱财、害民、乱天下。 褒:王安石崇尚法治;三代以下唯一完人;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2)时代背景不同(南宋时期,官方否定王安石;20世纪初,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强兵思想给一部分改良派和革命派提供了变革的蓝本) 阶级立场不同(南宋时期,地主阶级是为亡国推脱责任;20世纪初,资产阶级想利用变革救亡图存) 研究者的学识、素养、研究的角度和占有的材料的多少 郑重声明:大联考联盟涉及所有试题及相关内容,均具有相应版权,授予网络独家传播权,如有侵权可独立维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传播。如未经授权进行转载、传播等,均视为侵权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解析】(1) 依据材料“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情理轻重,则敕许奏裁。若有司辄得舍法以论罪,则法乱於下,人无所措手足矣。”、“20世纪初,梁启超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是中国的克伦威尔。”“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从积极方面评价王安石:王安石崇尚法治;三代以下唯一完人;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依据材料“南宋的名人陈亮、黄震、胡宏、陈渊、朱熹等,认为王安石尽坏祖宗法度,聚敛、毒民、生事、开边、卒乱天下、骋私意饰奸言,以为违众自用,剥民兴利,斥逐忠贤。”可以得出 这是对王安石的贬低:王安石干扰司法;为人奸诈;王安石变法破坏祖宗法度、聚敛钱财、害民、乱天下。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研究者的学识、素养、研究的角度和占有材料的多少等方面来分析影响评价王安石的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在亚洲的两场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战争。对于这两场战争,中国人常以“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来称呼。与“朝战”和“越战”相比,这种提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与这两场战争的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两场战争中不同的对抗形式。朝鲜战争中,中国以志愿军的形式出兵朝鲜,并且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亲自指挥战斗,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战争中伤亡的中国军人要远多于朝鲜军人,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已与美国斗争,而且在越南问题上中国主张边打边谈,力图控制战争的波及范围,避免将自已直接卷入;为了早日停战,中国不停地在双方牵线搭桥,传递着“和”的信息,并多次为此对越南施加压力,越美的停战和谈包含了中国的外交努力。

——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

——中国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不同选择》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对抗的不同形式和结果。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采取不同对抗形式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修律是晚清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01年以新刑律颁布前的过渡性法典,《大清现行刑律》颁行:

刑律共三十篇,三百八十九条,比旧律减少四十七条。现行律将旧律中的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的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改革死刑执行法。将从隋至清沿用已久的笞、杖、徒、流死五刑,改为死刑、流刑、遣刑、徒刑和罚金,以示和各国办法无异。刑律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并规定死刑仅用绞刑的一种。清代满汉在刑律上是不平等的,犯了同样的罪,对旗人处罚轻,对汉人处罚重。《大清现行刑律》规定: 嗣后旗人犯罪一律科断。

沈家本认为“名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 于是在修改《大清现行刑律》的同时,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松冈义正起草的《大清新刑律》也于1910年公布。这是旧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刑法典。刑法典使用通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原则。

——陈昊《论清末的法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刑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未刑律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寅初和毛泽东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提出不同观点:

马寅初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提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认识,总体上讲他认为人多不是坏事,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我说现在还是人多好,恐怕还要发展一点。”

——摘编刘岩《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状研究》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问题自拟论题进行探讨。(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和沉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安时期士大夫积极进取,曹操到晚年还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晋之际的名士已没有了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也没有那种慷慨的情怀。《世说新语•任诞》篇言: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自东汉后期,朝廷官员或士人的品行、才能、政绩等。魏晋之际,士人们就非常注重外貌举止。《世说•容止》云“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敢,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面如傅粉,肤色皎然,当时被认为是“美姿仪”。这是一种柔弱之美,时人就以这种柔弱的女性美为尚。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老庄思想也乘儒学衰微之机而迅速扩大其影响,一些士大夫开始习老庄,崇尚自然。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为反抗名教而公开标榜“自然”,提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并且投身自然,优游山林。

——孙海洋,刘龙洲《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

材料二:道光年间,洋务未起,时桂子栏杆、桂子扣无地无之。凡物稍饰观,人少轩昂,皆曰洋气”“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世俗好异如此,有心世道者,能不感慨系之者哉!”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设保险公司的情况多了起来……20世纪初,一些外国整容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揽生意,有钱人妻妾小姐趋之若骛。戊戌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学会,……部分学会用西方星期的概念组织活动,于是就把7日一休息的时间观念传输进来……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晋时期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

 

查看答案

早在198911月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材料旨在强调当时的世界

A. 冷战格局继续存在并扩大    B. 强权政治进一步加强

C. 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D. 政治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