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A. 美元与黄金挂钩...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A.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

B. 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其他货币挂钩

C. 美元与白银挂钩,各国货币与白银挂钩

D.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故排除ABC,所以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目前,我国已形成的几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的区域不包括

A. 长江三角洲

B. 黄河三角洲

C. 珠江三角洲

D. 京津地区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我国GDP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城市化速度加快

D. 改革开放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情况,并分析其演变趋势。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表1911年1月中国首部专门刑法典颁布。

2月台湾发起首次断发大会。

3月上海商界成立武装商团。

4月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葬身黄花岗。

5月清廷成立皇族内阁。

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

7月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国总会。

8月湖广当局下令查封,酿成《大江报》文字狱案。

10月武昌新军引发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

11月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

12月孙中山归国,经十七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二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材料三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政治背景。

(2)你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3)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试结合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说明材料三中毛泽东说“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2011年《解放军报》在纪念遵义会议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主要理由是

A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B.会议开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C.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

D.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