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 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春秋时期,齐国出产的盐运销到了梁、赵、宋、卫等国;郑国的商人携带熟牛皮、牛等物资进入晋国和周;楚国的木材和皮革被贩运到了晋国;晋国用贵重的货物去狄戎交换土地。导致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B.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发达
C.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 跨国贸易成为普遍现象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土地过度集中
B. 有田者无力可耕
C. 小农户个体经营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北魏李安世就均田问题上疏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 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 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表明他主张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在维护私有制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
C.增加土地租税以保证财政收入
D.恢复井田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超国家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它“没有政治上的权力和效能”,“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
A.遭到重要国家的反对
B.面临主权让渡难题
C.缺少政治方面的约束
D.阻碍国家权力实施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 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 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 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 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