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有关言论。据表可知,这些思想家
顾炎武 |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王夫之 |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
唐甄 | “天子之算,非天帝之大神也,皆人也”“世无君矣?岂有臣乎” |
A. 对传统封建政治做了反思
B. 描绘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C. 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弊端
D. 主张限制君权扩大相权
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 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如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下列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 | 关键词 | 出现频次 | 所占比例 |
社会伦理观念 | 仁、礼、信 | 17586次 | 46.53% |
法观念 | 法、刑 | 4648次 | 12.30% |
财富观念 | 利、财、富 | 4765次 | 12.61% |
公平公正观念 | 均平 | 4427次 | 11.71% |
道德念 | 道 | 6367次 | 16.58% |
A. 主流价值儒学化
B. 法家大行其道
C. 重利轻义观盛行
D. 伦理脱离政治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
A.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 “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环境,所以,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回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1)外交决策的制定往往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中美努力推动双方关系走向正常化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