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不曾间断。这就使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不曾间断。这就使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走向自己的巅峰,尤其是春秋战国、两汉与宋元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的高潮。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模式,它对科技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段和零星、不系统的。这一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总结。这导致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等得到较快发展。古代科技大多为官办,相当多的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官吏。纵观史事,几千年来,天象记录、历法编制都是连续不断的,和它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建等方面都是政府出面组织庞大的人力物力完成的。

——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材料二

中国古代数学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明末走向“黑暗时代,与大跨”,与大跨步发展的世界数学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数学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讲究实用性和技巧性,缺乏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封建社会在明清呈现出严重的停滞性和腐朽性,数学发展缺乏社会动力和思维刺激。在传统的数学文化中,数学是儒家培养人的道德与技能的基本知识“六艺”之一,其作用在于“通神明,顺性命,经世务,类万物”,所以往往与术数交织在一起。数学家社会地位低下,研究数学者受到束缚甚至遭到禁锢。

——摘编自尹洪武等《中国清朝数学落后于世界主流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数学走向“黑暗时代”的原因。

 

(1)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并呈现出阶段性高潮的特征;科技发展强调实用性;大多是经验的总结;与农业有关的科学发展较快;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在官府主导下取得的。 (2)原因:中央集权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没落;八股取士、思想专制禁锢人们的思想;传统数学自身的局限性,强调应用性,缺乏逻辑性;小农经济占主导,数学主要围绕农业与历法,也不利于全面发展;理学占主导,重人伦,轻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解析】试题分析: 1. 2.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查看答案

一定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上述思想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反对清朝统治

B. 反对专制统治

C. 救亡图存

D. 发展资本主义

 

查看答案

“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A. 进行维新变法

B. 发动武昌起义

C. 宣传实业救国

D. 掀起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 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 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C. 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查看答案

康有为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 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D. “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