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表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表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迭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二: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做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1835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访问英国城市曼彻斯特时对于工业“殿堂”的气氛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简要分析晚清官员探究西方政治制度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与张荫桓关于西方议会制度的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工业化的态度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分析各自的理由。通过以上材料和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发?

 

(1)政治:甲午战败,清政府内外交困,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改良政治;思想:资产阶级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同:①郑认为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院;张认为各国章程不同,美国议院不分上下。②郑认为上院权力更大;张认为下院权力更大。③郑认为议案最后由君主审定;张认为议案由下院民主决定。(任答两点)分歧:君主权力的大小。郑认为君权至上;张认为议会至上。 (2)态度:材料二:肯定(歌颂、乐观);材料三:否定(厌恶) 理由:材料二: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力;桥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任答两点,材料三:隔绝了空气和阳光,造成环境污染;阶级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任答两点,历史是复杂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因人而异;全面客观认识历史;追求真实的历史;等等。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官员探究西方政治制度的原因应该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思想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而不要只从一个角度进行解释,因为多角度解释才能写上更多的采分点。郑观应与张荫桓关于西方议会制度的认识有何不同可以直接从材料中简单归纳总结即可。但是两者的根本分歧必须准确的概括为“君主权力的大小不同”,而不能是其他的答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工业化的态度的不同”很容易从材料的字里行间即可概括出,即材料二是在肯定工业化,材料三是在排斥工业化。材料二是在强调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即对交通工具、新的动力等角度进行分析,而材料三是在强调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例如阶级分化、环境污染等等角度进行分析。“启发”主要从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看待历史问题、历史现象等均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历来重视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材料二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3)材料三、四中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

D. 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查看答案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    )

A.西周      B.夏朝     C.商朝    D.原始社会

 

查看答案

据唐史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磨行、磨家大量出现。工部侍郎李栖筠“置私碾百余所,以收末利”。“京畿百姓多以麦造面,入城贸易”,这反映出唐代

A. 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争利

B. 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C. 粮食加工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D.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查看答案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