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说:“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说:“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在元封五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查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背景及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

 

(1)背景:疆域极大拓展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豪强和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定期巡视;细化监察职责;主要监察地方势力(强干弱枝);位低权重。 (2)原因:原有监察制度的缺陷;民主制度的发展;民权意识的增强;法治意识的增强。 经验:监察机构独立于政府;监察对象包括官员和机构(对象);建立监察网络;完善巡视制度;倾听民意;纳入法制化轨道等。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的信息及所学地方豪强势力发展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监察机构独立于政府、监察对象包括官员和机构(对象、建立监察网络、完善巡视制度、倾听民意以及纳入法制化轨道等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61年,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由此可知,该条例的主旨是

A. 减轻人民公社化带来的损失

B. 调整企业生产秩序

C. 阐明国家实施计划的必要性

D. 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查看答案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军需品采购委员会、物价管理委员会、食品管理局、战时贸易局、战争保险局、战时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这些措施

A. 为后来的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

B. 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 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败

D.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查看答案

1955年,苏共通过决议,由过去农庄、农场从上级机关领取计划改为直接由农庄、农场制订计划。这一决议

A. 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经济中作用

B.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 反映了其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

D. 表明斯大林模式的解体

 

查看答案

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这反映出当时

A. 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    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

C. 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    D. 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

 

查看答案

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材料中“现在”是指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