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A. 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B. 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

C. 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 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可以看出A错误,门第关系在选官方面仍有一定的影响,故选B。C不符合史实,隋唐科举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但也存在等级关系。D不符合材料,材料不是讲教育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8年底,梁启超前往欧洲。梁启超的欧洲之行,长达1年之久,先后到了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诸国。在国外,梁启超议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听到了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为争权夺利而发出的吵闹。1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超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他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从宣扬西洋文明到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梁启超依靠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的主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8月4日英国宣战之后,头几周内人民的抗敌情绪不可避免地相当高昂。政府声称这是为维护自由原则的一次战争,为保卫像比利时反抗德国人的侵略,或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当前的奥匈威胁。毫不奇怪,只要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圣的事业,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在西线上,双方都用重兵防守,深挖战壕,无法使用1870年普法战争中行之有效的新战术,4年中战事进展极为缓慢。1916年6月英军进犯索姆河,损失更为惨重,整个战役英军伤亡人数高达42万人。从1916年5月政府为扩充武装部队而实行不得人心的征兵令之后,到1917年,即使完全不算其他因素,诸如从工人组织中征兵入伍,以及俄国布如什维克革命提出把国外战争转化为国内革命的口号,十足的厌战情绪终于扩展开来。一些团体如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寻求和平谈判对公众舆论产生一些影响。

——摘编自(英)肯尼思·O·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政府参战的理由及其真正目的。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民众对一战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雍正在称帝以前,对历代王朝沿用的嫡长子继位制的弊端和危害,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如果嫡长子在婴幼时期即被立为太子,即使被立者将来根本无法驾驭统治全局,亦难以改变。从历史上看,被立为太子的人大多数难有上进之心。皇族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亦难遏止。历代宫廷丑事,特别是乃父康熙的家庭悲剧,当然是前车之鉴。因此,他在雍正元年下诏宣布,从此废除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即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位人名单预先亲自写好,保藏在乾清官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扁额之后面。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如在位皇帝发现不妥,亦由皇帝本人更改调换。这些密旨要等到皇帝去世后才公布。这是对2000年来历代王朝立嫡长子为太子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和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突破。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天崩地裂式的大变局,在这巨变的时代,进入新语境的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不得不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而在这种力图谋求适应新世界的知识重构中,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000吨。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它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从1592年到l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l: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l:l2.5到1:14。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源源不断流入。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