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左传·桓公二年》载:“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下建国,诸侯立家,...

《左传·桓公二年》载:“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下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段记载反映出

A. 重本抑末观念的萌芽

B. 宗法制度利于国家稳定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

D. “士”阶层的开始出现

 

B 【解析】材料大意为: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所以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建立卿大夫的采邑,卿设置同宗兄弟为侧室,大夫拥有贰宗,士人有隶属的子弟,普通人、工匠、商人,各自有分支的亲属,都按照等级逐渐递减。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宗法制的原则实行分封制,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秩序。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本抑末的观念,故A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故C排除。“士”阶层属于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分封制形成的贵族等级,故D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会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顺治、康熙、乾隆朝的“恩威并施”、“怀德为上”的方针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经济上的炫耀所剩无几。此时朝贡关系已经不再是经济关系,而转化为政治举措,是一种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外关系。这其间的变化,一方面与中国国力趋于衰落相关,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连。清廷将西洋国家从朝贡范围内逐渐剔除,转而对这些国家采取严加防范的政策……经历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条约冲击,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至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宣布放弃对朝鲜的保护,这一体系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侵略的借口和依据。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拥有巨大暴力能力和殖民能力的欧洲列强,居于金字塔中间的则是较弱一等的欧洲国家以及拥有主权或半主权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于金字塔底层的则是完全丧失主权的亚非拉被征服、掠夺和占领的“落后民族”和“野蛮地区”。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朝贡体系和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体系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能够证明我国明中后期纺织业领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是

A丝织业领域纺织水平提高

B.生产劳动者人数众多

C.实施了一条鞭法制度

D.出现雇佣劳动力市场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D.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

 

查看答案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查看答案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 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