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栗特和回鹘是两个古代的西域民族,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栗特和回鹘是两个古代的西域民族,粟特人借助地处东西交通要冲的有利条件,构建起盛唐时期庞大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把陆上丝路贸易推向了高潮。安史之乱后,形势动荡,战争频发,粟特胡商被迫舍产弃业。而“安史之乱”中回鹘助唐讨伐安史叛军,“上接以优恩,结为兄弟,朝奏使皆道出回鹘。”回鹘得以控制东西交通的命脉,在中原内地也取得了许多特权,包括在长安的绢马贸易,自756年起的80余年间,回鹘共向唐朝倾销了上百万匹马,换回了2000多万匹丝绸,这些丝绸都转运西方销售,获利颇丰。由于回鹘在内地享受着唐朝宽容忍让的民族政策,一些粟特商人开始以回鹘的名义谋取商业利益。当时的马绢交易中有不少粟特胡商参与,成为回鹘汗国的贸易代理人,在与粟特商人一起经营的过程中,原来以畜牧为生业的回鹘人逐渐具备了从事商业贸易的基本素质并日益成熟。除了从绢马贸易中获取利润外,茶叶也成为回鹘人经营的丝路商品。《新唐书·陆羽传》记载:《茶经》成书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摘编自杨蕤、王润虎《略论五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几点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西域商人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域商人活动。

 

(1)变化:盛唐时以粟特商人为主,安史之乱后以回鹘商人为主;商人活动的主要依托由地理条件转向政策条件;粟特人交易的商品以丝绸为主,而回鹘商人兼营茶叶并向中原地区贩卖马匹;受粟特商人的影响,回鹘人的经济活动由畜牧业转向商业。 (2)简评: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发展;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对西域控制。 【解析】(1)根据“粟特人借助地处东西交通要冲的有利条件,构建起盛唐时期庞大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把陆上丝路贸易推向了高潮”“安史之乱’中回鹘助唐讨伐安史叛军,‘上接以优恩,结为兄弟,朝奏使皆道出回鹘。’回鹘得以控制东西交通的命脉,在中原内地也取得了许多特权,包括在长安的绢马贸易”“在与粟特商人一起经营的过程中,原来以畜牧为生业的回鹘人逐渐具备了从事商业贸易的基本素质并日益成熟。除了从绢马贸易中获取利润外,茶叶也成为回鹘人经营的丝路商品”概括归纳答案。 (2)西域商人活动促进了内地和西域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根据“由于回鹘在内地享受着唐朝宽容忍让的民族政策,一些粟特商人开始以回鹘的名义谋取商业利益”可知回鹘商人在西域有特殊地位,根据以上信息分析提炼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世纪的巴尔干半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黑山纷纷宣布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随后它们彼此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半岛的形势更趋复杂:塞尔维亚获得俄国的暗中支持,通过战争成为巴尔干的一个强国,而保加利亚虽然与德国交好,却以惨败告终,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13年在伦敦召开的欧洲列强大使会议上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并把它处于英、法、俄、德、意和奥匈六大国的监督之下,为期10年。这个新生的国家堵住了塞尔维亚的出海口。奥匈帝国参谋总长康拉德反复强调:“独立的塞尔维亚即使不大,也很危险。”并且公开宣扬:“我们应该拿下巴尔干,若想要成为一个大国,除此以外,别无他途。”德国一直支持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参谋总长小毛奇强调巴尔干是东线反俄和地中海反英的侧冀,应全力争夺。他一贯认为对俄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找一个打仗的借口,而这个借口便是通过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一场把俄国也拖进去的欧洲战争。

——摘编自金重远《巴尔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形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形势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值得思考的是,直至目前为止,关于四大发明的起源与传播,在历史学界与科技史学界仍然争议不断。而在民国期间,关于它们的研究更是处在初级阶段,但民国教科书编撰者们都毫不犹豫地把这些尚未彻底得到证实的知识写进历史教科书中,然后通过教科书的传播而变成了一种真实的历史事实,被一代代国人背诵与记忆,成为我们引以自豪的重要的历史记忆资源。如何理解民国教科书编纂者们的这些行为呢?其实正如前所述,民国教科书的编纂者们叙述“四大发明”的目的是想借西方学者的话语,来论证中国古代历史的光荣,进而重构对中国历史的新观念与新解释。这是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启发下的中国学界的普遍反映……帝制的推翻,民国的成立,为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与传播打开方便之门,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建构新民族意识的历史根据,是当时政界、学界的共同诉求,从而为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国荣《民族主义与历史记忆——以民国历史教科书对“四大发明”的表述为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编撰者的行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身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查看答案

二战后期,某政治家为保持其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控制力,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组织,下面分设欧洲、美洲和太平洋地区三个委员会。建议世界各国都把武装力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照常服役,另一部分则固定由区域性委员会调遣。该政治家所属的国家是

A. 美国

B. 苏联

C. 法国

D. 英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