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使苏联确信,日本占据...

【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使苏联确信,日本占据中国东北“是进攻苏联的序幕”,而德国法西斯的上台,則带来了更加不可预测的危机局面。七七事变后,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军事物资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和志愿人员,帮助中国对日作战。1940年夏,德国军队横扫西欧,要设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够约束德军掉头东进,几乎不可能。因此,苏联调整对日政策,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外交选择了,而日本这时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意图,需要确保苏联不会威胁满洲。1941年4月,《苏日中主条约》签订,规定“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双方还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37~1941年苏联对中国和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日中立条约》产生的相同影响

 

(1)变化:从援华制日变为牺牲中国利益与日妥协。 原因: 七七事变后,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使苏联有可能面临两线作战,通过援华抗日拖住日本,阻止其北侵苏联。 1940年夏,德国的侵略迫在眉睫时,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以稳住日本,集中力量对付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2)相同影响:使苏联避免了陷人两线作战的危险,实现了祸水西引的外交策略,前者把德国法西斯引向了英法,后者是把日本法西斯引向了美国。助长了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前者推动了德国入侵波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后者推动了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肆意践踏和损害弱小国家利益,反映了苏联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七七事变后,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军事物资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和志愿人员,帮助中国对日作战……苏联调整对日政策,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外交选择了,而日本这时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意图,需要确保苏联不会威胁满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援华制日变为牺牲中国利益与日妥协等方面概括指出1937~1941年苏联对中国和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苏联有可能面临两线作战、通过援华抗日拖住日本、以稳住日本集中力量对付德国等方面说明其主要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苏联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祸水西引的外交策略、助长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损害弱小国家利益等方面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日中立条约》产生的相同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   19~20世纪环境污染事件(部分)

年代

事件

1832-1886 

伦敦因大量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多次大规模霍乱流行,仅1849 年一次就死亡14000 人。

1873-1892年

伦敦先后发生三次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夺去1800多人的生命。

19、20世纪之交

美国工业中心芝加哥、匹兹堡、辛辛那提等城市多次发生严重的煤烟污染事件。德国工业区的河流大多变成了污水沟。

日本明治时期

因开采铜矿排除的毒水、毒屑酿成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的足尾事件。

1952年

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伦敦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400多人死亡,大量市民患病。

1968年

因有毒化学物质造成食品污染的“米糠油事件”导致5000余人患病。

1979年3月

美国宾州“三英里岛”核电厂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件,导致周围80公里范围内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20世纪80年代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莱茵河污染事故等,造成的污染范围和经济损失巨大。

 

 

——据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等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独立后便将科技进步列入国家发展方向。1787年宪法明确了联邦政府对科学技术的责任。联邦政府于1790年制定了保护专利权的第一部法律,并成立了联邦专利局,负责管理技术革命和发明创造的专利。1862年,林肯政府推行土地赠与法’,鼓励各州创建关于农业、科学和工业研究的学院。后又成立美国最高的学术团体——美国国家科学院。为了统一度量衡.1901年成立了国家标准局。同年,成立了国家规划局,设有科学实验室,由政府拨款开展科学研究。一战前后,美国政府又更为直接地投资建立国家所属的实验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对于美国的基础研究、民用研究、军事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吴必康《英美科技政策史》

材料二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对科技奖励的力度日益加大,如授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三品衔。甲午战争后,主张科技奖励的声音越来越大。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能造出外国旧时所没有之机器或日用之物,授工部郎中实职,许以专利30年。”此后,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各学堂章程》和《奖励游学章程》’(1903年),对办新式学校的,出国留学的予以奖励。1906年,农工商部颁布了《奖给商勋章程》,对“创制新法新器,以及仿各项工艺确能挽回利权”者,分别奖给不同的职衔。1907年,清政府又相继制定了《垦荒官民给奖》等章程,奖励在农业实践中创新生产技术。

——摘编自高建《晚清科技奖励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政府在鼓励科技发展上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并说明其成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科技奖励政策上与美国的不同之处,并予以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

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按各国的出资额度大小决定投票权,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则执行一国一票的表决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衰退    B. 国际经济秩序发生根本转变

C. 发达国家塑造全球责任形象    D. 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得到加强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人士形成一股了“苏联热”。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从朝到暮在一小块土地上流汗,现在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态度上工作了”。这一描述

A. 准确记述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    B. 表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

C. 说明历史叙述受主观情感的影响    D. 说明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步弱化

 

查看答案

1883年,在俾斯麦的主持下,国会通过的《疾病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不考虑缴费者的身份、民族、地位、性别。这一规定

A. 打破了容克地主对权力的垄断    B. 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C. 消除了工人运动对社会的威胁    D. 加强了帝国议会的行政监督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