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B. 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 内阁地位等同于六部

D. 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B 【解析】材料反映了殿阁大学士和原来的宰相区别太大,仅仅是皇帝的顾问而没有实际权力,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殿阁大学士实际上也设置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地位不等同于六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殿阁大学士并未参与军国大事而是无实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

A. 获得了法定地位

B. 有政务的决策权

C. 是中枢辅政机构

D. 成为实际的宰相

 

查看答案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权威逐渐扩大,到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内阁不但掌握“票拟”,地位也凌驾于六部之上。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太监权力也不断上升,一度出现了宦官专权。对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 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 内阁和宦官分权制衡,有利于民主政治

C. 明朝皇权较前朝有所加强

D. 内阁和宦官权力的扩大破坏了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查看答案

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A.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查看答案

《新唐书》记载:“(给事中)掌待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据此判断,给事中供职于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御史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