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汉文帝十分赏识贾谊的识见,曾准备任为公卿...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汉文帝十分赏识贾谊的识见,曾准备任为公卿,但因周勃、灌婴等老臣反对,未能实现,让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又特召贾谊,问鬼神之事于宣室殿,君臣畅谈至深夜。贾谊后又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不久悲郁去世。

函初以来,因为中央政府政策宽容,一些诸侯王有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倾向。面对这一形势,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也就是多立诸侯而分别削弱其实力。……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中写道,对于行政,“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他指出,民为邦本,民众虽然至贱至愚,却不可以简慢,不可以欺压。“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逮,而民必胜之”,“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据《洛阳才了贾谊》

(1)根据材料并结合用学知识,概括贾谊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谊的政治主张及其意义。

 

(1)原因:遭到老臣的阻挠;汉文帝关注鬼神思想使其政治主张遭到忽视;怀有担当之心,但怀才不遇。 (2)主张:多设诸侯并对其加以削弱;以民为本;使民富乐。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政治安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解析】(1)据材料“但因周勃、灌婴等老臣反对,未能实现,让贾谊任长沙王太傅”、“汉文帝又特召贾谊,问鬼神之事于宣室殿”加以归纳概括。 (2)第一问主张,据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民为邦本”、“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意义,据主张的相关知识如削弱诸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民本思想和富民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失去了1914年一战前的激昂情绪。那些参加过一战的老兵们对于这一轮战争的态度却成两极:一部分人在经历了战争有可能带予人类的创伤后成了和平主义者,发起了和平主义运动,呼吁停止战争;而另一部分人则大声呼喊道:“新一轮的战争,我们要打的更猛,更迅速,更不留情!”这一部分人中,也包括希特勒。

一战中,德英海军在北海上的海战导致了德国海上物资运输的瘫痪。德国短缺的物资中的三分之二被统一分配至前线,只有三分之一分配给国内的平民。伴随着德国严冬一起降临的,是饥荒和传染,这场战争是我的大学……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最伟大的时期,“希特勒后来谈到一战时这样说。

——摘编自《凡尔赛和约下的的德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参加过一战的德国老兵对于新一轮战争的态度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态度。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布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对于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其指出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后,我国退休制度建立起来。由于“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中央又于1978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使退休制度得以恢复。

20世纪50年代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要求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除因工致残外,因病提前退休中男性必须达到50周岁,女性必须达到45周岁,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

——摘编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退休管制制度优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退休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认为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人民作为主权者而享有的国家最高统治权,只能由它自己来行使,而不能通过代议制等形式假手他人。对于卢梭来说,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并不等于全体公民的机械相加,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生命和意志的独立主体,它的意志就是所谓“公意”。人民“公意”的体现是法律。而立法权必须由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民直接行使,而不能由他人代为行使。在近代西方国家实际得到实行的乃是代议制理论。

材料二秦以后的君主,在解释自己的权力来源时,强调自己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格,这种“君权神授”的观念在近代虽被认为过时,但它使得国家主权的体现十分简单明确而没有任何疑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精英人士们接受了国家“主权在民”的观念,但当他们思考人民如何体现自己的主权者地位这一问题时,却面临着因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代中国精英国绕“国体”“政体”问题进行了反复不断的苦苦探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魏光奇《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区别于卢梭行使“人民主权“思路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精英人士们思考人民如何体现自己的主权者地位的背景及意义。

 

查看答案

下面两幅美术作品的共同风格是

A. 细致地刻画人物所生活的社会

B. 侧重展示作品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C. 体现形式的完美和线条的清晰

D. 表现现实生活对人心态的深刻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