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骞……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骞……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事,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骞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骞的撑持下,南通选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聋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实业。然而随着张骞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有胜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骞: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材料二安德鲁·卡耐基(美国工业巨头、著名慈善家)1889年曾指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公益慈善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骞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

 

 (1)特点:将慈善与发展实业、教育相结合;以工代赈;注重公益事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公益事业的多功能性。 原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不同:①机制不同,前者依靠个人兴办,后者按照企业管理运营; ②范围不同,前者集中于南通地区,后者遍布全美,乃至面向世界; ③结果不同,前者逐渐停滞甚至夭折,后者持久发展、影响至今。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可知,其特点为将慈善与发展教育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中“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办赈至善善策”可知,其特点为以工代赈;根据材料一中“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可知,其特点为注重公益事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注重发挥公益事业的多功能性。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可知其原因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根据材料一中“同时,1903 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可知,其原因为外国慈善思想的影响;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可知,其原因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在张骞的撑持下,南通选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和根据材料二中“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可知,张謇的运作模式是依靠个人运作,卡耐基的运动模式则是按照企业管理运营;根据材料一中“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和材料二中“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可知,其不同之处是前者范围只局限于南通地区,而后者范围包括整个美国;根据材料一中“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和材料二中“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可知,其结果不同,前者最后陷入困境,后者至今仍有广泛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是多种要素彼此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材料二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2)给句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便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危机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杨宁一在《现代化理论》中提到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以下国家的现代化途径属于同一类的是

A. 中国、日本

B. 美国、日本

C. 英国、中国

D. 法国、中国

 

查看答案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C. 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D.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查看答案

某期刊于2016年发表的一副政治漫画十分流行(下图),改漫画反映了

A. 欧洲出现新的政治格局

B. 欧洲一体化遭受到挫折

C. 西欧经济形成二元对峙

D. 经济全球化将被迫中断

 

查看答案

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重点在农业方面

B. 符合苏联的国情

C. 实现了根本突破

D. 取得了一定成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