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是多种要素彼此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末作(...

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是多种要素彼此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材料二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2)给句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便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危机产生的影响。

 

. (1)主张: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宋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对外贸易繁荣等。 原因: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对外贸易的刺激。 (3)手段:与中国政府签订销售合约;采取武装侵略,控制中国部分市场。影响: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深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附庸关系;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加快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中 “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很显然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国富民强,“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空间上,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从时间上,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从政府监管: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从城市职能看,经济职能大大增强;从对外贸易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第二小问,第三次商业革命发生于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背景下。由材料中“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可以归纳,第三次商业革命的原因是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对外贸易的刺激。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可知,手段之一为与中国政府签订销售合约;“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掠夺中国的资源”“企图便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可知,手段之二为采取武装侵略,控制中国部分市场。第二小问,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原因应从两方面即对中国的影响和对西方列强的影响来分析。材料出处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所以抓住1929—1933年的阶段特征来分析。这一时期是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所以争夺中国市场有利于对外输出商品,缓解西方国家供需矛盾,缓解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趁机抬头,从而发动对中国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杨宁一在《现代化理论》中提到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以下国家的现代化途径属于同一类的是

A. 中国、日本

B. 美国、日本

C. 英国、中国

D. 法国、中国

 

查看答案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C. 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D.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查看答案

某期刊于2016年发表的一副政治漫画十分流行(下图),改漫画反映了

A. 欧洲出现新的政治格局

B. 欧洲一体化遭受到挫折

C. 西欧经济形成二元对峙

D. 经济全球化将被迫中断

 

查看答案

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重点在农业方面

B. 符合苏联的国情

C. 实现了根本突破

D. 取得了一定成效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A. 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数字的变化与“新经济”有关

C. 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 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