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公输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

材料:公输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有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遣云梯、钩强等武器,发明和删作了铲、钻、曲尺等工具。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导班神像,祭祀鲁班。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至夸。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鲁班文化的主要影响。

 

(1)背景: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旧势力力量强大;边患问题严重。 措施:实行考成法,整顿吏治,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派戚继光以及修筑长城防御蒙古鞑靼的侵扰;与鞑靼互市贸易和实行和平政策;整顿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 (2)影响: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缓和了阶级矛盾;打击了旧势力;巩固了北方边防,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明朝的危机。 【解析】(1)关于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材料指出鲁班为楚国制造很多武器说明当时的社会战争较多;很多先秦典籍都对鲁班有所记载说明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手工业的发展为鲁班的发明创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鲁班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他是工匠的始祖,制作了很多实用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总结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重视创新、精益求精、注重实践、敬业专注。关于鲁班文化的影响可从经济、文化、民族交流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文坛以“战后派”作家为代表,诞生了一批反战文学作品。这些作家大多在二战末期应征入伍,部分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并目睹了日军的最后疯狂。他们以亲身之经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冷酷地描写血腥的战场、细腻地刻画人们面临死亡的心理活动。作品中的受害者几乎全是日本人或日本士兵,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及其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几乎都没有涉及。同时,这些作品大多孤立地描写战争或战场上的某个片断;对战争的看法是基于“要活下去”的本能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战文学逐渐式微,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文坛已经很难看到涉及二战的文学作品,为数不多的相关作品都是“原爆(原子弹爆炸)文学》”,强调“日本是受害者”。右翼分子开始为战犯鸣冤叫屈、一些颂战文学作品出笼甚至大行其道。21世纪初,美化战犯东条英机的电影获得当年最高栗房;以二战时“神风敢死队”为题材的小说在图书界畅销。

——摘编自郭洁敏《从日本反战文学看“集体无意识”》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日本反战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颂战文学作品出笼且大行其道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女法”,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日趋增多、蓄婢、纳妾、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摘编自马冀《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的《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的《婚姻法》推行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们自已创造自已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已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股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1930年前后,部分知识分子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梁漱溟的影响较大。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失调”:中国本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自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旧的社会构造被破坏,但并没有走上西方社会的道路。因此,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是将“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而这一“沟通调和”点,就是建立乡村政权机关与教育机关合而为一的“乡农学校”。“乡农学校”以《吕氏乡约》为仿效目标,“以古人乡约之意来组织乡村”,使学长居于父老、师长的地位,把社会的政治法律问题放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之内,同时吸收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社会新组织。

——摘编自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

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1963年时,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2%;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4%—17%。上述变化反映了

A. 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

B. 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

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D. 经互会成员国的市场竞争力增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