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
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 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理性、公平、重视证据
明朝万历皇帝因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七、六,史称“万历怠政”,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君臣之争引起官场混乱 B. 内阁对皇权制约强化
C.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D. 君主专制弱化
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
寒门子弟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4% | 17.2% | 24.5% | 46.1% |
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
A. 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 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 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烦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
B.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
C.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
D.郡县制造成地方行政效率异常低下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
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庄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恃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A. 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 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 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 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