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80年代,重庆专门批发洋布的商店就有27家。而地处中南部的湖南省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里,服饰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
A. 近代物质生活变迁具有不平衡性 B. 重庆成为西方侵略的重灾区
C. 湖南未受到西方经济侵略的影响 D. 我国中部比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在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 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B.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人力车穿梭在大街上
C. 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
D. 大街上张贴着《歌女红牡丹》的电影海报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 19世纪初
B. 19世纪40年代
C. 19世纪60年代
D. 19世纪末
2013年5月24日,千龙网发表题为《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09年间人们的标准是"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其原因不包括
A. 中西交流加强
B. 戊戌变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 五四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D. 留学生增加,中西文化融合程度高
服饰是一种社会符号。下列服饰能体现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特点的有
①长袍马褂
②中山装
③改良旗袍
④西装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准确的是
A. 《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B.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C.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D. 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