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社会符号。下列服饰能体现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特点的有
①长袍马褂
②中山装
③改良旗袍
④西装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准确的是
A. 《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B.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C.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D. 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于台湾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A. 明末清初
B. 鸦片战争后
C. 戊戌变法后
D. 辛亥革命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缳)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缳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三:“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业出现的时间。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活动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与前两段材料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亮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自为贾。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材料二: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典当业)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地名)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陈去病《五石脂》
材料三:江南各地的徽杭大贾,不仅贩布,而且染布、踹布(将布踹压平整使其紧薄有光),不仅贸丝,而且开车缫丝。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四部稿》
回答:
(1)据材料指出徽商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回答明清时期徽商兴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