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亮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自为贾。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材料二: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典当业)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地名)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陈去病《五石脂》

材料三:江南各地的徽杭大贾,不仅贩布,而且染布、踹布(将布踹压平整使其紧薄有光),不仅贸丝,而且开车缫丝。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四部稿》

回答:

(1)据材料指出徽商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回答明清时期徽商兴盛的原因。

 

(1)人数众多;积累的钱财多用于投资;经营品种多样;打入生产领域。 (2)勤俭吃苦;团结协作诚信;外出经商的习俗;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用产销结合的方式。 【解析】(1)根据材料一“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典当业)四者为大宗。”“:江南各地的徽杭大贾,不仅贩布,而且染布、踹布(将布踹压平整使其紧薄有光),不仅贸丝,而且开车缫丝”“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等信息可从人数众多、积累的钱财多用于投资、经营品种多样、打入生产领域等方面概括徽商的主要特点即可。 (2)关于明清时期徽商兴盛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勤俭吃苦、团结协作诚信、外出经商的习俗、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用产销结合的方式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卷46

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人织,百人衣之。本末何足能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回答,汉朝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制定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政府是否能达到目的?为什么?

(3)评论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查看答案

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属于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措施的有:

①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②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③重征商税

④实行“算缗”“告缗”等措施

⑤“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

清初,地主商人“以末敛之,以本守之”所造成的后果是

A. 农民贫困

B. 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 手工工场受到严格控制

D. 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