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该材料记载的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白渠

D. 六辅渠

 

A 【解析】材料信息“蜀守冰凿离碓(堆)”指的是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故A项正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位于关中平原,故BC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发展农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

A. 南稻北粟    B. 因地制宜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贫富差距也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各国税制的改革

B. 土地买卖的加剧

C. 井田制度的瓦解

D. 铁犁牛耕的推广

 

查看答案

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查看答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凡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