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出炉,确定了到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同时,逐步实行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加快教育立法步伐,抓紧制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

——摘编自晋浩天《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3年中同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影响.

 

(1)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全球化形势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中国教育体制自身问题突显。 (2)举措:从单一办学体制到多元办学体制;深化各级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自费化、择业自主化;立法促进教育规范化。 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繁荣,增强科技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提升综合国力。 【解析】(1)依据材料中“材料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结合所学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教育改革需求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同时,逐步实行高校学生缴费上学”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教育繁荣、加快现代化建设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出求。

材料一1788年,在纽约批准宪法大会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宣称,在“自由的共和国”“人民的意志构成政府的根本原则”;但他随后又说,“人民”并“不具备系统的政府管理所必需的辨别力和稳定性”,他们“经常被错误的信息和激情引向最严重的错误”。在弗吉尼亚批准宪法大会上,埃德蒙·伦道夫一再称颂“人民”,但在一次发言中却用“herd”(一群牲口)来指“大众”,被人指责用词不慎。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专制之下,未能接受现代教育,与现代国民的水平相距遥远,以这样的国民素质不能迅速适应并享受现代民主政治。“夫以中国数千年专制退化而被征服亡国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复,而欲成立一共和宪治之国家,舍训政一道,断无由速达也”。因此,国民党有责任以“保姆”身份“训导”、开化民众,才能为国家进入未来的民主宪政阶段培植基础。“民国之主人者,实等于初生之婴儿耳,革命党者,即产此婴儿之母也。既产之矣,则当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

——摘编自高华《南京冈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美国政治家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些观点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与美国政治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孙中山提出上述观点的理中。

 

查看答案

下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该方案反映了

A.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

B. 国际间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均衡发展

D. 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的丧失

 

查看答案

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下图说明苏联

A.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B. 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C. 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 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

 

查看答案

18世纪欧洲报刊在评论某启蒙思想家时指出:“一个法国人竟然不把品德当作君主政体的原则。这是对政府的侮辱,并且几乎是一种叛逆罪。”这一言论

A. 反对人文主义者对君主宽容

B. 认为权力制衡理论有缺陷

C. 批评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推崇

D. 指责礼会契约论排斥君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