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道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干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

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是非问题上,只能“站在专家一边”。苏格拉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苏格拉底的理论又是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治国论的思想渊源。

——摘编自王金娟《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响。

 

(1)不同:孔子主张培养贤才和君子;苏格拉底注重培养政治专家。 原因:孔子面临礼崩乐坏、奴隶制行将解体的危机;苏格拉底处在政客结党营私、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 (2)影响:孔子:冲击了世袭制度;为平民从政开拓了道路;对后世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培养了一批从政人才;为后世治国理论提供了借鉴。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可概括孔子主张培养贤才和君子。由材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可以概括苏格拉底注重培养政治家。第二小问,关于孔子思想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等方面思考;关于苏格拉底思想产生的原因,可从雅典民主政治弊端方面作答。 (2)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可从打破血在官府、推动教育发展的等方面思考。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可从知识可以培育人才、为后世治国理论提供了借鉴等方面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 “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判义和团是“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除批判义和团运动的不足外,又称赞其“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B. 农民运动不断走向高涨

C. 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 民族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查看答案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查看答案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这尔文进化论传到中国后,由于清末国势积弱,为了救亡图存,译者严复又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而忘了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严复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

B. 老子思想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

C. 进化论能够对社会进步作出科学解释

D. 对进化论解读应依据时代需要而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