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那些大声地宣布他们已“一劳永逸地铲除那个疯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那些大声地宣布他们已“一劳永逸地铲除那个疯狂的竞争制度”的劳工领袖们,正是在宣布个人自由的毁灭。要么是由非人为的市场纪律控制的那种秩序,要么是由少数个别的人的意志指导的那种秩序,两者之间只能任择其一,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可能的。那些一定要摧毁前者的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助长了后者的建立。在那种新秩序里,即使有些人或许会吃得好些,每个人无疑会穿得整齐些,但大多数英国工人到头来会不会因为其领袖中的知识分子奉送给他们一个危及他们个人自由的社会主义学说而感激他们,这是值得怀疑的。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

材料二世界各国资本家梦想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的最后一点希望——“神圣的私有制原则”正在破灭,正在化为泡影。被他们看作资本主义滋养料的农民正在大批地离开被颂扬的“私有制”旗帜而走上集体制的轨道,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斯大林同志说:“现在,集体农庄庄员要成为生活富裕的人,只需要一件事情,就是在集体农庄里诚实地工作,正确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正确地使用耕畜,正确地耕种土地,爱护集体农庄的财产。”

——(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

(1)材料一发表时英国经济政策正在酝酿哪一变化?评价变化后的政策?

(2)材料二中“私有制”破灭的方式是什么?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建立“新经济体制”的目标何时提出?评析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的合理关系。

 

(1)变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评价:积极:促进英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英国经济进入黄金时期;促进英国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化,提高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危机的发生,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消极:管制私人经济,高税率,导致经济缺乏活力;财政赤字,国债增加,通货膨胀率升高。(引发滞胀危机) (2)方式:农业集体化。影响: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控制,便利了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调配,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消灭了俄国的小农经济,农业走向集体化、机械化、社会化生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农奴,丧失了经济自由与个人自由。 (3)时间:1992年(中共十四大)。评析: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极端的计划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极端的市场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盲目发展,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二者在经济政策中所占比重。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要么是由非人为的市场纪律控制的那种秩序,要么是由少数个别的人的意志指导的那种秩序,两者之间只能任择其一,那些一定要摧毁前者的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助长了后者的建立”可知,英国正在放弃自由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既有积极方面的意义也有消极方面的作用,作答时要注意从两方面进行作答。 (2)根据材料二中“被他们看作资本主义滋养料的农民正在大批地离开被颂扬的“私有制”旗帜而走上集体制的轨道,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可知,“私有制”破灭的方式是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运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作答时要两方面进行作答。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控制,便利了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调配,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消灭了俄国的小农经济,农业走向集体化、机械化、社会化生产。消极作用表现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农奴,丧失了经济自由与个人自由。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极端的计划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极端的市场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盲目发展,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二者在经济政策中所占比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要从实际出发制止对小房产和农场取消偿还抵押所造成的悲剧和日益严重的损失。要坚持由联邦和各州以及各地方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支持大量削减抵押的要求。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职演说

材料三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亚当•斯密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提出了什么经济政策?他提出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撒切尔夫人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二国家支出的社会福利费……一般由工人和企业主共同负担。由工人缴纳的部分,是从工人工资收入中直接扣除;由企业主缴纳的部分,实际上也不是从企业的利润中支付,而是同支付工人的工资一样计入商品成本价格的,也就是说那是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在形式上,这部分劳动力价值没有直接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而是作为社会福利费上交给了国家。因此,无产阶级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

(2)有人据材料二得出结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全是一种骗局。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近来随着财政赤字激增,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福利制度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表中信息说明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 中低收入国家完成工业化

B.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

C. 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 南北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查看答案

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A. 第1阶段是“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第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

C. 第3阶段是“调整复苏期”,表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

D. 第4阶段是“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陷入泥潭,日显疲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福利制度的弊端难以避免

B. 高福利与超前消费相辅相成

C. 高福利可以缓解政府债务危机

D. 债务危机将使福利制度被取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