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 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 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 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C 【解析】材料中“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反映了服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故选C项。A不是材料主旨;B中统一标准不符合题意;D中说法绝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末,国人办报的热潮兴起。其中一份报纸出版后,“通者大邑,下至僻壤穷瞰,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该报还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下列对材料内容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 该报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阵地之一

B. 该报是国人办报的开端

C. 通过该报“梁氏”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D. 该报为维新派的机关报

 

查看答案

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机构的核心,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这些早期的公共领域逐渐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转到了政治领域。据此分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应始于

A. 维新变法时期

B. 清末“预备立宪”

C. 辛亥革命前后

D. 新文化运动期间

 

查看答案

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克伦斯基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15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文章。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

A. 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为“先生”

B. 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 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

D. 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新闻

 

查看答案

英文中电视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电视节目最终打破国家间界限,实现全球性的传播的条件是

A. 第一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 第二次科技革命,无线电技术

C. 第三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技术

D. 20世纪70年代,多路、卫星传播技术

 

查看答案

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氛,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文化、平民教育、新妇女等。这些期刊集中出现的时期应是

A. 洋务运动

B. 清末新政

C. 五四运动

D. 抗日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