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

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期,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这一现象导致

A. 民众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B. 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挤压

C. 政府消极应对列强冲击

D. 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

 

B 【解析】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外国在华投资情况,没有对民众收回利权运动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 据材料中“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等信息说明了外国在华投资挤压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对政府行为进行描述,故C项排除;“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与“现象导致”的结果无关,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货运动发端于20世纪布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A. 是单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的结果

B. 体现国人自觉排外的理性心理

C.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根本转变

 

查看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一一经济统制政策,主要内容有:垄断金融,扩增税收,实行专卖制度,实行统购统销,涨发纸币,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

B. 保证了战争的物资需求

C. 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D.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查看答案

学者蒋立文指出,大量史实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在1912年就已到来。该观点认为“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应是

A. 清朝政府政策的推动

B. 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C. 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 列强放松侵略

 

查看答案

据《南方人物周刊》记载:1935年,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强行增持官股至50%,把这两家金融机构收归“国营”。中国银行的前身为大清的户部银行,后来又是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自其创办之始,就写明“官商各占股份50%”,只是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据此可知,1935年金融机构的调整

A. 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央集权遭破坏的现实

B.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 实属官僚资本大肆掠夺民间资本的范例

D.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查看答案

历史表2

 

1887

1911

1920

1936

1887~1911年均增长率(%)

1911~1920年均增长率(%)

1920~1936年均增长率(%)

整个工业

11.94

29.93

54.27

105.90

3.9

6.1

4.0

近代工业

3.48

10.66

32.19

11.8

6.71

手工业

11.94

26.45

43.61

73.71

3.4

5.1

3.1

 

历史表2为中国近代工业和手工业的增长及比重情况变化(单位 亿元)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后(   )

A. 传统手工业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C. 我国经济结构在进一步地优化    D. 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