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和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主要特征: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互相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2)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被废 【解析】本题考查丞相的作用和明朝政治制度的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丞相的主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分析归纳得出。 (2)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怎样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举例说明。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课时,张小明同学为方便记忆,在历史老师的提示下,总结出这样的歌谣:“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下列对“掘沙皇”、“方向”、“幻想”和“曙光”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掘沙皇”指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B. “方向”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C. “幻想”指沙皇主动进行改革,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D. “曙光”指推翻封建沙皇专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查看答案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方针

 

查看答案

1937年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A. 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B. 国民党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C.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查看答案

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具体反映出

A.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C. 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