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近代史上 “断发易服” 的主张始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洋务运动期间 ...

中国近代史上 “断发易服” 的主张始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洋务运动期间

C. 戊戌变法期间    D. 辛亥革命期间

 

C 【解析】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最早提出“断发易服”,C正确;A和B时期没有提出;D是以法令形式进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西式服装传人中国后,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等,反映了中国民间服饰的变革。服饰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 晚清政府大力倡导

B. 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

C. 中国的传统服饰异彩纷呈

D.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冲击

 

查看答案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

A.鸦片战争以后        B.辛亥革命以后 

C.新文化运动以后       D.新中国成立以后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英敛之(1867-1926)号安蹇斋主,满族正红旗。1898年4月,撰写文章,开始评论国事。戊戌变法失败后,恐被株连,潜往外地。1901年4月,天津紫竹林天主堂总管柴天宠提议集资开办报馆,邀英敛之进行筹备。1902年7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发刊,英敛之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提倡变法维新,抨击时弊,不避权贵,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他本人每日为《大公报》写一篇社论。1906年,与《北洋日报》等联名发表《告天津各报大主笔书》,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新闻团体“天津报馆俱乐部”,作为同业“研究报务、交换知识”的场所。1912年,他和好友马相伯一起上书教廷,请求创办一所天主教大学。1916年,英敛之将《大公报》转手售予王郅隆,迁居北京香山静宜园,创办香山慈幼院和辅仁社(1925年),1926年1月10日病逝。去世后的次年,辅仁大学在北京正式立案。

——摘编自王鹏《<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炎黄春秋》)、侯杰(著)《<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4)以及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敛之创办《大公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英敛之的主要活动。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主流的战争观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种观点自诞生以来逐步被欧洲各国统治者普遍接受,并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此战争观发展到顶点的标志。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力推的以道德准则、民主制度和国际组织为基石的富于理想主义的和平主义思潮兴起,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签署的《非战公约》,其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战争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战后一种新的战争观异军突起,其核心观点是可以把战争区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其所涉及的原则主要有两项,即所谓“开战正义”和“交战正义”。

——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主要战争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争观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代以前,中原王朝的治边之策主要是“羁縻之治”。因受时代条件的限制,“羁縻之治”尚处于有效管理的初期阶段,施行中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执行较为明显……在元朝建立前20余年,云南地区动荡不止。富有统治经验的大臣赛典赤受命至云南建立行省。他进行调查后决定废止万户制度,试行任命当地蛮夷为朝廷官吏的制度。土官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朝廷任命土官为国家的正式官吏,虽可世袭,但不可随意废除。土官有正式的品秩,在待遇、权利与义务方面与内地官吏大致相同。同时设立军事统兵性质的宣慰司等机构,广泛任用土官为宣慰司及下属机构的官吏。允许组织由一定级别土官管辖的土军。在行省的部署之下,土官及所管辖的土军负责地方治安,并参加屯田等开发活动,必要时土军可由朝廷调用。土官制度实行后因收效显著,乃在南部边疆地区普遍推行。

——摘编自《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土官制度实施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土官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