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是指

A. 十二月党人

B. 地主阶级革命派

C. 守旧派知识分子

D. 激进派知识分子

 

D 【解析】“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说明主张改革,废除农奴制,属于激进派知识分子,D正确;A主张废除封建制度;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克里木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 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

B. 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 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

D. 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查看答案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武器的落后

B. 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

C. 运输工具的落后

D. 军需品的不足

 

查看答案

十二月党人和激进派知识分子基本主张的相同点是

A. 发动武装起义

B. 主张废除农奴制度

C. 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

D. 主张通过农民和地主协商的办法废除农奴制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代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他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杜佑虽位极将相,而好学不倦。他认为诸经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故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从766到801年,杜佑历经三十六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的《通典》,成为中国典章制度通史的首创。《通典》凡二百卷,分为九门,杜佑认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以食货(财政经济)居首,次为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门又各分子目。杜佑批判颂古非今的思想,强调今胜于昔,指出制度设置与变革,事皆相因,主张一切事情,应该“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杜佑的历史进化观点,与唐朝发展开阔人们眼界有关,也受唐初史学发展,尤其刘知几的史学评论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杜佑代表作《通典》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撰写《通典》的背景。

 

查看答案

材料:60多年来,德国政府虽然几经更迭,但在对待战争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上却始终如一: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罪责。1949年奥多尔豪斯(时任联邦德国总统)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1970年勃兰特总理出访波兰,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惊人一跪”;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将5月8日(原为“战败日”)改为“解放日”,得到80%德国人的认可……与此同时,德国也不断为赔偿立法,积极对犹太人等战争受害者进行赔偿。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开始“反思”的历史背景及反思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