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摘自《历史千年》“商鞅变法”

材料二 1871年(明治四年),在萨、长、土三藩合作下,调集一万兵力于东京,并由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政府中枢,而后召集在京的各藩知事,命令废藩……同年11月,实行所谓改置府县,对府县进行统一、废除、合计共设三府七十二县……伊藤博文曾说:“欧洲废除封建制度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战争,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废除了封建制度。”

——摘自《日本近代史·近代国家的建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概括商鞅“行县制”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行县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伊藤博文的观点。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共同影响。

 

1)背景:领主拥有领邑的政治特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特点: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军政分权管理。 (2)分析:观点有夸大之处,是片面的。倒幕运动是推翻幕府封建统治的革命战争,为废藩置县奠定基础;废藩置县采用了武力威迫的方式。影响:废除贵族特权,巩固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第(1)问,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回答。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是史论结合的题目。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论,要全面,客观。要注意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共同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

下列明治维新措施中,动摇和瓦解了幕府统治基础的是

A. 废藩置县,剥夺旧统治阶级特权

B. 废除买卖土地禁令,承认土地私有

C.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查看答案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对外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 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 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 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 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是日本近代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了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