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际纵队”中有100多名中国籍战士。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批“国际纵队”的战士在...

“国际纵队”中有100多名中国籍战士。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批“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听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持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救亡工作,这些最能说明(  )

A.中国和西班牙具有相似的国情

B.“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

C.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帮助西班牙,西班牙也必然会帮助中国

 

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题干叙述了当时帮助西班牙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纵队”后来积极帮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情况,由此概括其反应的历史本质,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A项相似的国情并不决定“国际纵队”一定要帮助中国,D项说法较幼稚,而B项“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和题干情况不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此题答案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有共同的敌人

B. 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需要

C. 为打击英法等国

D. 单个国家实力不足

 

查看答案

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反映的主题是

 

A控诉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罪恶

B.控诉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C.控诉法西斯的罪恶

D.控诉西班牙内战的罪恶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偿款,创巨痛深,于是慷慨忧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非海外之人优于内地之人也,蛰居内地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远游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故吾以为苟自知其为国,则未有不爱国者也。呜呼!我内地同胞之民,死徙不出乡井,目未睹凌虐之状,耳未闻失权之事,故习焉安焉,以为国之强弱,于己之荣辱无关,因视国事为不切身之务云尔。……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故由爱国之心而发出之条理,不一其端,要之必以联合与教育二事为之起点。一人之爱国心,其力甚微,合众人之爱国心,则其力甚大,此联合之所以为要也;空言爱国,无救于国,若思救之,必藉人才,此教育之所以为要也。

——梁启超《爱国论》

“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不从一部分可供我利用的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把从前做的一部分人的政治醒转过来,那全民政治才有机会发生。”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二支那人无爱国心,此东西人诋我之恒言也。吾闻而愤之耻之,然反观自省,诚不能不谓然也。我国国民,习为奴隶于专制政体之下,视国家为帝王之私产,非吾侪所与有。故于国家之盛衰兴败,如秦人视粤人之肥瘠,漠然不少动于心,无智愚贤不肖,皆皇然为一家一身之计。吾非敢谓身家之不当爱也,然国者身家之托属,苟非得国家之藩楯,以为之防其害患,谋其治安,则徒挈此无所托属之身家,累累若丧家之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势必如犹太人之流离琐尾,不能一日立于天壤之间。然非先牺牲其身家之私计,竭力以张其国势,则必不能为身家之藩楯,为我防害患而谋治安。故夫爱国云者,质言之,直以自爱而已。人而不知自爱,固禽兽之不若矣,人而禽兽不若,尚何品格之足言耶?

——梁启超《中国国民之品格》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梁启超先生写《爱国论》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先生爱国思想的内涵及地位和影响。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从1955年起到1975年,前后历时20年,分为五个阶段。尤其是第二、三、四阶段(1961-1973年)为美国助越战争时期。

材料二: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局势(施莱辛格语)。”所以,在1961-1964年,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军队,以游击战对付北越的游击战;1965-1968年。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并直接派军队参战,使侵越美军迅速增加,达到50万人。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为时12年的侵越战争到此结束。

材料三: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意图。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公元780年, 唐朝推行两税法: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

材料二公元1581年,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即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材料三清初推行的摊丁入亩规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

(1) 简要分析三次改革的共同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综评这三次重大的赋税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