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

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1)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1)观点一: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 评析: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有一定的影响,希腊是海洋国家,海滨交通便利,工商业经济繁荣,向往自由的思想有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幅员辽阔,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专制集权制度与之相适应。 观点二: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 评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认识与理解。本题是开放题目,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所学及材料分析回答。第一种观点: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文明程度和类型具有多样性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联系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第二种观点: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这种观点正确。结合东西方古代地理环境对各自政治文明影响加以评析。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完善过程及其影响的理解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律建设成果和政治制度建设加以展开说明;从自身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影响人类进程加以归纳即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借鉴西方合理成分的表现和认识,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有哪些,然后结合英国的政治制度成果对比分析,可从基本组织方式、政党制度、政府管理形式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认识可以从国情出发、借鉴创新加以概括。 整体分析:本题考查了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文明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开放性回答问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与政治文明的关系;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考查中国政治制度与英国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并要求学生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谈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及如何选择由国情决定等角度出发。总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情,选择政治制度也不一样,体现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

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请回答: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查看答案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潜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 “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镰《元史》等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行省长官行使权力的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怡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立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创,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创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泊文化研究》

材料二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 件

1688年

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1689年

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8世纪初期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18世纪中期

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据材料一,说出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查看答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两者都(  )

A.体现了民主原则                  B.实现了分权制衡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顺应了共和潮流

 

查看答案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