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的流向主要从闽粤两省流向诸迁入国。

——摘编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南洋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1928年,新马华侨为声援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而发动反日运动,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当地政府对华侨法律身份、政治权力的限制和经济上的排华活动,使得华侨难以认同当地政权。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使南洋华侨、华商感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貨成为反日运动最为频繁使用的武器。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间的争斗。

——摘编自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中国认同”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

 

(1)特点:流向分布范围广,遍及亚、美和大洋洲;不同时期流向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很大;侧重性明显,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入地。 原因:国内局势动荡;人口压力增大;西方入侵,通商口岸开放;闽粤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传统;闽粤与东南亚地理相近;东南亚和美洲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2)趋势:由对家乡认同到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向中下层华侨扩展;深受中国社会政局影响。 影响:增强南洋华侨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华侨为抗日战争胜利、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加深了华侨与土著群体的隔阂(容易引起当地政权的忌讳) 【解析】(1)从表格中国家数量之多就可以得出流向分布范围广,遍及亚、美和大洋洲。从时间分布上来看,不同时期流向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很大。对比各地区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侧重性明显,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材料给出的时间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局势动荡是迁出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口压力、西方入侵后沿海的开放、闽粤地区的传统和东南亚人口需求等也是重要原因。 (2)从“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可以看出,认同向中下层华侨扩展;从“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可以得出由对家乡认同到对中国国家的认同。此外,这种认同深受中国社会政局影响。影响:我们分为对国家和对华人两部分来分析,首先对国家是提高了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华侨为抗日战争胜利、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对个人是增强南洋华侨群体的凝聚力;也加深了华侨与土著群体的隔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创作于1951年的苏联-幅漫画。该漫画的主旨是

A. 欧洲联合进程启动

B. 西欧经济艰难复兴

C. 美国推动法德和解

D. 西欧沦为美国附庸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A. 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 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查看答案

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风、花乌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 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 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 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查看答案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规定,如果公民大会上有人对任何法律提出异议,公民大会则要对有关法律进行讨论,并选举一个立法委员会进行裁决。这反映了

A. 立法规则受到破坏

B. 民主政治逐步建立

C. 公民大会权力强化

D. 法律权威得到提高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傻子瓜子”由小作坊发展成100多人的大厂,被人认为是资本家复辟向上级反映,结果惊动安徽省委乃至中央,最后邓小平亲自批示让其继续经营。这表明

A. 改革开放出现停滞

B.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C. 思想解放任务艰巨

D. 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