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1)表现: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根源:①西学东渐,②对理学的信仰危机(或:理学的社会弊端) (2)新内容和新发展:学习西方①“器物”、②“制度”、③“文化”。 (3)原因:①近代儒家文化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②近代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③社会变革只注重实用方向发展,而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④学习西方没有从思想观念文化上反思。 说明: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然固守中国传统。 文化;②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以儒家思想为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没有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以及这种思潮在近代的发展、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社会变革不断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是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材料中的“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来回答。 (2)“实学思潮”在近代先后增添的新内容和新发展,联系所学可知,包括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到“文化”。 (3)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等信息概括得出。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例如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然固守中国传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内涵,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并归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的推动因素。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儒学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的个性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它最初源于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它否定一切的理想精神,指责“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下列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 《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19世纪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眼前现实的研究,而是对理想真理的追求。”据此观点可知,她的作品风格属于(  )

A. 浪漫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

A. 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 新中国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    D. 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查看答案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A. 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 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 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

D. 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