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出现的科技成果 时间 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出现的科技成果

 

时间

国家

科技成果

时间

国家

科技成果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4

中国

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1954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77

日本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81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64

中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99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人工DNA分子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极其有限的进步都必然要付出代价。社会发展代价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指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定要做出的某种投入或者导致的某种损失、牺牲的,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性代价是因主观方面或人为的因素等造成的某些损失,这些代价是可以减少甚至是避免的。社会发展代价的付出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被控制在科学合理的“度”内,否则就会抵消甚至湮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摘编自牛西平《试论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今科技进步的代价是否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谈谈你的认识。

 

(1)特点:以高新科技为主;美国和苏联科技优势突出;中国奋起直追世界科技潮流。原因: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战的影响和推动;美苏战后争霸的推动;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中国遭受科技威胁和歧视。 (2)认识一:科技进步的代价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科技进步尽管产生了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殖民扩张、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但是毕竟带来了更多的积极成果。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文明不断推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 认识二:科技进步的代价并没有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科技进步导致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文明不断推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等,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积极成果。但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殖民扩张、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已经变成了全球性的难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然没有建立,人类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严重的挑战。 【解析】(1)根据材料可总结出特点:以高新科技为主;美国和苏联科技优势突出;中国奋起直追世界科技潮流;第二小问:原因: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战的影响和推动;美苏战后争霸的推动;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中国遭受科技威胁和歧视。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科技进步的代价并没有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要注重观点的两面性;一方面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文明不断推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殖民扩张、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已经变成了全球性的难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然没有建立,人类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严重的挑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成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主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究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光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由此可见,相对论的提出

A. 是对微观世界研究的结果

B. 是科技教育进步的必然

C. 是对近代科学的彻底否定

D. 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查看答案

英国著名评论家柯林•威尔逊说过:“存在主义的中心问题可以由一句话来概括:人的地位。(但是,)人是神还是虫?现代文学采取第二种观点,倾向于强调人的毫无价值。”这表明现代主义文学

A. 宣染变态、迷惘、虚无等精神创伤

B. 违反文学创作原则和写作手法

C. 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

D. 揭露丑恶现实并憧憬美好未来

 

查看答案

(2018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双基测试)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指出:如果我们继续留在共同体之外,不可避免的事实是,现实的权利导致我们的美国朋友将越来越重视(欧洲)共同体的观点和利益,而较少关注我们的声音和利益……这意味着我们将同时失去对欧洲和华盛顿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我们的国际地位。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受到欧洲抵制

B. 经济一体化提升了欧洲国际地位

C. 西欧崛起形成了多极化国际格局

D. 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

 

查看答案

(2018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双基测试)如图是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及追随美国的票数变化示意图。分析该图可知

A. 联合国始终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 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 第三世界力量崛起逐渐改变联合国面貌

D. 中国彻底改变建国初期外交孤立的局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