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完成: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作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这说明: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不同形式、对口述史料价值的认识以及影响历史观的多种因素,主要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和史料实证意识。 (1)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文献史料是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可以看出材料三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一、二属于文献史料,材料四属于口传史料。 (2)对口述史料的价值应当辩证分析。田中正明对口述史料的看法是出于否定日本侵略历史。 (3)对南京大屠杀一事有不同的论定,是因为各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同。说明历史观受政治态度和立场影响较大。 (4)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反映日本侵略者残酷屠杀中国民众,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均能作为有力证据。 (5)联系所学可知,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应当是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在此基础上维持中日世代友好相处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查看答案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 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查看答案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对这段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谈判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B. 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 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身份会谈

D. 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查看答案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查看答案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些女工在游行中高呼的口号可能是

军警驱赶示威妇女

A. “打倒战争!”“要面包!”

B. “打倒资产阶级!”“打倒战争!”

C. “要和平!”“要社会主义!”

D. “要面包!”“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