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围绕“制度变迁与人类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评分等级: 第一等级:合理引用史料,多史料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级:史料引用基本准确,论证单一,逻辑较严密,表述清楚。 第三等级: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楚,逻辑与表达欠准确。 第四等级:不符合史实 示例: 观点1: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近代化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中华民国提升资产阶级的地位,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促进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思想理性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社会习俗日趋现代化。 观点2:论题“制度变迁推动人类发展(或近代化)”,以辛亥革命为例,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思想文化中发生的新变化即可。 【解析】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可提炼得出观点: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近代化。然后,可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的史实进行阐述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中期穆王命吕候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期魏文候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其中曹魏的《新律》和北朝的《北魏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公元5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英国生活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到7世纪初,先后建立起7个国家。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这种习俗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弹性和可接受性。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如被他人杀死,则罪犯必须按照法律赔偿被杀者人身估计价值。具体的数目则由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一个国王的估计价值是30000先令,大主教为15000先令,一般主教为8000先令。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法庭可以根据他人保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国王阿尔弗雷德10世纪统一英国,发布三个法令,但是否能得到执行,还是有赖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同意。当然这种原始的法治传统观念发展成英国的普通法,再转化到现代英国的司法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国法制建设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查看答案

苏俄(联)领导人指出,“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和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以上思想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 成为优先发展工业的依据

C. 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查看答案

“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基于此,罗斯福政府的施政

A. 加强了对经济全面干预

B. 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

C. 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化

D. 采取了“以工代赈”措施

 

查看答案

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

A. 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

B. 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

C. 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

D. 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B.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C. 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 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