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 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 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 (3)立足点:法家;制度;民本。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信息并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富国强兵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其民不人”归纳回答。 (3)依据三则材料分别从法家思想、制度建设以及民本思想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发端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几百年来饱受争议,人们对它的认识至今仍然在探索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事实上这种“科学理性”并不是启蒙所宣扬的“理性”的全部,它只是启蒙理性的一种,启蒙时代人们崇尚的另一种理性,并不绝对以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关注人的心灵感受、道德价值和人格完整,同时还不排斥宗教信仰。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  有论者说,启蒙运动对权利和自由的激情释放出一种毁灭性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削弱了对共同体的任何感觉。但也有人争辩说,启蒙运动假设人性是无限可塑的,这个假定为极权主义国家将所有个性的痕迹从其主体那儿抹掉的企图提供了思想灵感。启蒙运动应该对法国大革命负责,对极权主义的产生负责。

——[]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卢梭“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提出了哪些学说?其侧重材料一中的哪种“理性”?

(3)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百年中国看上海”。在近代,上海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自鸦片战争后,从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一跃成为近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材料三  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

——邢建榕《近代上海不仅是商业性消费城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上海城市在1895年前后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上海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期间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上海城市阶级结构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社会政治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二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钱穆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主要论据。(不得照抄原文)

(3)据上述材料,分析钱穆对于古代官僚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查看答案

20171120日,阿姆斯特丹和巴黎通过最后一轮投票的抽签争取到了离开伦敦的两大欧盟机构:阿姆斯特丹将迎来欧洲药品管理局,巴黎将迎来欧洲银行管理局。因为接待这些机构及其雇员和分支会带来相关的经济影响,竞争十分激烈。据此可知

A. 欧洲一体化走向崩溃    B. 欧盟经济一体化红利仍具吸引力

C. 欧盟内部分裂白热化    D. 英国脱欧对欧盟带来了致命打击

 

查看答案

《华沙条约》序言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据此分析,华约成立的主要意图是

A. 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    B. 防止军国主义的复辟

C. 维护世界的长久和平    D. 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